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七月廿五日更新〕

歡迎開開心心齊吹水
Post Reply
User avatar
韋信
Posts: 1956
Joined: Thu Oct 23, 2014 10:54 pm
Location: 唔比著黃衫踢波既球場
Contact: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七月廿五日更新〕

Post by 韋信 »

曾令香港沉淪的遷界令

日前有傳媒報導指政府計劃斬十八棵古樹,當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是錦田水尾村的樹屋。記者訪問港大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詹教授形容錦田樹屋是『國寶』1,砍掉實在可惜。詹教授稱樹屋為『國寶』並無誇張,除了樹屋本身已達 400 歲樹齡外,它亦曾經見證了香港一項重要的歷史事件 -- 遷界令。

遷界令源於清初華東至華南沿海一帶海盜倡猖獗,他們原是明朝遺民鄭成功的舊部屬,令清廷頭痛不已。當年為了斷絕海盜的補給,頒下了禁海令及遷界令,禁海令就是禁止沿海居民出海及海上作業,此舉嚴重打擊香港的沉香工業。在《香港為什麼叫香港?》一文中如此說:
因為當年香港普遍盛產沉香樹,而沉香具有商業價值,商人便把沉香木經石排灣出口到內地及東南亞等地。遷界前石排灣的香木船運生意十分蓬勃,所以得名香港,即出口香木的港口,而石排灣附近一帶的村落都稱為香港。
既然禁了海運,香港的沉香工業便無法繼續下去,自此成為絕嚮。禁海令雖惡,但及不上隨之而來的遷界令重創了香港的經濟民生。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下令沿海 50 里居民內遷,在百度百科如此說2:
鄭成功一部在東南沿海一帶繼續抗擊清軍。為了最後消滅抗清力量,清廷發佈遷海令(按:即遷界令),北起北直(河北)、中經山東、江南(江蘇)、浙江,南至福建、廣東省沿海居民均屬遷海範圍。清廷強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其中廣東地區曾連續內遷3次。清廷派滿大臣四人分赴各省監督執行,違者施以嚴刑。四省中尤以閩省為最嚴。沿海的船隻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燒燬,城堡全數拆除,越界者不論遠近立斬不赦。凡遷界之地,房屋、土地全部焚燬或廢棄,重新劃界圍攔,不准沿海居民出海。遷界之民丟棄祖輩經營的土地房產,離鄉背井,倉促奔逃,野處露棲,「死亡載道者以數十萬計」。遷海令的實行,使農業、漁業、手工業及海外貿易都遭受很大的摧殘。人民生計斷絕,流離失所,其間曾不斷發生激烈的反遷海鬥爭。
可見當時遷界令導至華東華南沿海地方生靈塗炭,元氣大傷。華南的遷界令約於七年後逐步撤除,當中被迫遷徙的原居民,僥倖能夠存活下來的,除了傳統五大族人 (鄧、侯、廖、文、彭氏)外,大部分都選擇落根異地,沒有回流香港。

所以遷界令對香港影響之嚴重,不亞於後來英國人的統治。遷界令除了令傳統的香木業、鹽業及漁業毁於一旦外,也令香港人口起了重大變化,原因復界後的香港土地荒廢,人口稀少,清廷策略性地安排江西、福建、廣東惠陽、潮州和嘉應等地的客籍人士移居香港,他們就是我們熟悉的『客家人』3。因為客家人在香港的歷史短暫,所以仍然擁有一套有別於本地的語言 -- 客家話。

經過三百多年的歷史演變及經濟發展,當年遷界令的遺蹟大多都沒有保存下來,錦田水尾村的樹屋是當中的異數。當年鄧氏村民被迫遷界多年,復界後回歸錦田,發覺屋旁的榕樹,氣根已經包圍了整幢房子,錦田樹屋因這個原因被保存了下來,這是當年遷界令的重要見證。除此之外,錦田的周王二公書院,就是為紀念當年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上奏請求復界的恩德而建。上水廖族曾經集資興建德報祠紀念周王二公,由五族共同成立『周王二院』公司管理,可惜五十年代一場大火焚毁了整個上水石湖墟(見《上水石湖墟》),石湖墟重建後沒有重建德報祠,原址命名了『巡撫街』記念周王二公恩德,而『周王二院』則搬至新財街,每年農曆六月初一,五族人都會相聚拜祭周王二公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 ... 2/19704992"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http://baike.baidu.com/view/94547.htm"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docume ... unnel5.pdf"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5-07/ ... 475402.htm"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461



新財街的『周王二院』公司,圖片來源自 Google Map

原文網址:http://www.cchu.com/?p=2714
User avatar
韋信
Posts: 1956
Joined: Thu Oct 23, 2014 10:54 pm
Location: 唔比著黃衫踢波既球場
Contact: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七月廿五日更新〕

Post by 韋信 »

路過大埔要大步走?

香港出現在正式的文獻上,始於英國人殖民前後。在這之前,只有零碎的文獻記載在《新安縣誌》等地方志裡頭。顧名思義,《新安縣誌》是記錄整個新安縣的地方,而在開埠以前,香港只是一個連名字也沒有的漁港。所以,研究本地掌故,除了翻查地方志外,其中一個方法是靠口述歷史,就是訪問老一輩的原居民,記錄他們記憶中的本土歷史。然而,這種口傳歷史許多只是以訛傳訛的傳聞,不一定真確。舉例說,大埔這個地方舊稱為大步,在維基百科中如此記載1:
大埔古稱大步,因為當時大埔為大森林,路過者因恐懼有猛獸出現,紛紛大步而過,所以該地被稱為大步。直至近代,該地才雅稱為大埔。
這個傳說也曾收錄在葉靈鳳的《香島滄桑錄》2中:
據當地的民間傳說,舊時大埔本為一廣大之森林,林木深邃,野獸出沒,為害行旅,因此行人走近這一帶,大家必定互相警戒要跨大步趕快走過去,久之這一帶遂被名為大步。
這個傳聞理據十分薄弱,因為舊時香港不單只有大埔才是森林,不單只有大埔才有猛獸出現。根據記錄,上水、粉嶺、沙田、荃灣,以至島嶼 —— 赤柱、大嶼山、離島都曾有華南虎的記錄3,可見華南虎的蹤跡基本上遍布全香港,看不見只有大埔才需要『大步走』的理由。大埔原居民錯誤理解『大步』為大步走,原因是他們不明白『步』有碼頭的意思,這個步跟埔和埠(音步)都指碼頭,『大步』就是大碼頭,後來因為與步行的『步』時有混淆,所以加了一個『土』旁以資識別。

『大步』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粤大記》上,距今四百多年,在一幅廣東沿海圖上標示了『大步頭』及『可泊颶風』,意謂颶風來臨時大步海(即今天的吐露港)可當作避風港。雖然『大步頭』最早出現在明代,但大步海的民間活動記錄卻可追索至唐代開元年間,遠超過口述歷史能夠相傳的能力。當時在大步海(舊稱媚川都)的採珠業非常蓬勃,受到縣政府甚至朝庭的關注,那時候蚌珠除了是名貴飾物之外,還有藥用價值。蚌珠由蜑民潛水開採後,經內河船運往中原,甚至上貢朝庭。由此可見,大步海必然是商船來往頻繁的水域,那裡建有大碼頭十分合理。

其實華南地區使用步、埗、埔、埠為地區名十分普遍,例如大埔、黃埔、深水埗、米埔、大澳的石仔埗等等,他們都是碼頭,只是廣東人有時喜歡把尾音變調為第二調(埗)或第三調(埔)。在深水埗有一家『深水埔街坊會小學校』,那個『埔』並非錯字也非古字。常常有人喜歡尋根問底去研究哪一個才是正字,我一直避免去回答這類問題,因為開埠前的香港人九成九都是文盲,說大 Bou 一定沒錯,但究竟哪一個才是正字呢?就算閣下能夠穿越時空,回到蜑民採珠的年代,他們也不可能告訴你應該是步、埔,還是埠。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埔_(香港)
  2. 〈大埔墟的今昔〉.《 香島滄桑錄》. 葉靈鳳著. 中華書局. 1970年初版
  3. 〈香港的老虎〉.《 香港方物志》. 葉靈鳳著. 中華書局. 1958年初版
465


《粤大記》・廣東沿海圖,右下角標示『大步頭』及『可泊颶風』。


深水埔街坊會小學。圖片來源:Google Street

原文網址:http://www.cchu.com/?p=2693
User avatar
v234567
Posts: 730
Joined: Thu Oct 30, 2014 1:15 am
Location: 山卡啦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七月廿五日更新〕

Post by v234567 »

^:)^ ^:)^ ^:)^ ^:)^ ^:)^
Image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