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七月廿五日更新〕

歡迎開開心心齊吹水
Post Reply
User avatar
韋信
Posts: 1960
Joined: Thu Oct 23, 2014 10:54 pm
Location: 唔比著黃衫踢波既球場
Contact: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每周更新)〔十一月二十日更新〕

Post by 韋信 »

由立場卷到大口環

告訴我,這個『灣』字應該怎樣發音?沒錯,這是海灣的灣,粵音是 Waan1,跟轉彎的彎同一讀音。但當『灣』貼在『土瓜』之後,卻被讀成了『環』,粵音是 Waan4。另外,長沙灣也被讀作長沙『環』,並非長沙『彎』;而銅鑼灣則有人讀『環』,也有人讀『彎』。其實『灣』字並非唯一被變了調的本土地方名字,『巷』(粵音 Hong6,讀作『項』)也被讀成 Hong2(讀慷慨的『慷』),上水有一條巷仔街,而澳門(註1)則常見以 XX 巷命名的街名。為什麼這些名字會被變調呢?原因是本地人會因應音順而改變了某些字的讀音習慣(註2)。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粵音的變調。粵語有 9 種變調,因為此文不是研究粵語,所以我只介紹頭 6 個變調:
Screen Shot 2015-11-20 at 9.38.35 am.png
如此類推,這裡有中文大學的黃念欣教授的讀音檔,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上文說到香港人喜歡因應音順而把讀音變調,除了土瓜灣及巷仔街外,經典例子如燒賣(不會讀買賣的『賣』)、臘腸(讀『搶』)、雞蛋(讀作花旦的『旦』)等等,當中大多變作第二調。今天香港人讀英文名字也喜歡把尾音讀作第二調,例如 Winnie (讀作 Win-nee)、Frankie(讀作 Fran-kee)等等。無獨有偶,佐敦道也被慣稱為『左』敦道,同樣是第二變調。

因為約定俗成的關係,今天已經很難說得清哪一個才是正字正音,正如今天不會有人把『臘腸卷』糾正成『立場卷』一樣。但因為正音被鵲巢鳩佔,很難避免往後會連寫法也隨著讀音而改變,當地名被改寫後,難免會混淆了地名本身的來歷。舉例說,位於香港西的大口環,『環』在香港的舊地名上理解為殖民地初期的四環九約,四環是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即今天灣仔及銅纙灣一帶),大口環跟『環』根本連不上關係。大口環本名叫大口灣,後面的灣就是海灣的意思,因為變調的關係被讀作大口『Waan4』,再被改寫成大口環。就是這樣,大口環這個地名便跟其歷史淵源斷絕了連繫。

1. 其實澳門的『門』也是第二變調,但近期官方刻意改回正音。
2. 2007年1月16日《都市日報》專欄《中國名堂:灣轉讀環》

455

原文連結:http://www.cchu.com/?p=2514


《北京條約》地圖,顯示了土家灣、長沙灣及深水步等舊地名。


澳門的美女巷
You do not have the required permissions to view the files attached to this post.
User avatar
韋信
Posts: 1960
Joined: Thu Oct 23, 2014 10:54 pm
Location: 唔比著黃衫踢波既球場
Contact: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每周更新)〔十二月二十三日更新〕

Post by 韋信 »

近日事忙,唯有找篇舊文來頂上,是篇不太本土,請見諒 :onion31:

聖誕・聖誕?

也許是年終將近,HBO 收費電影台正不斷重播阿諾舒華辛力加的舊作《The End of Days》。故事講述每逢公元一千年撒旦便會出來毀滅世界云云,電影於 1999 年尾上畫,趕及在 2000 年話題上分一杯羹。故事靈感來自《若望默示錄》(或譯作《啟示錄》)第二十章,有人解釋為基督降世一千年後,世界便會完結。然而公元一千年世界還建在,傳說便往後推至第二個千年,但 2000 年又過去了,大家還是馬照跑、舞照跳。撇除宗教上的解釋,假如公元 2000 年被視為耶穌誕生後的第二千年的話,恐怕那一派的教士都算錯數了。

先說年份,公元 525 年,羅馬教廷決定要以耶穌出生年為公元年。那時候關於耶穌的記載頗多,但關於耶穌誕生的篇幅卻少,只有《瑪竇福音》(或譯作《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分別兩章經文記載。羅馬教廷唯有推算耶穌升天時的年份再減去耶穌當時的歲數,奈何耶穌實際的歲數亦無從考究,只知約三十來歲,便勉強減去三十年作為公元元年。後來眼利的歷史學家發現了問題,因為在《瑪竇福音》中,當時的黑落德王(或譯希律王)知道伯利恆有個君王誕生了,便下令將伯利恆及其周圍境內兩歲及以下的所有嬰兒殺死。但黑落德王在公元前四年已經不在人世,耶穌不可能在黑落德王死後四年才出生,所以歷史學家相信耶穌起碼是公元前四年或以前出生。假如推算沒錯,《The End of Days》或一眾末世聖徒信眾應該以 1996 年或以前為限才對。

除了年份,基於同一原因,耶穌誕生的日子也不能考究,歷史學家推算應該在 9 月至 10 月期間,羅馬教廷是在公元 300 年後才定十二月廿五日為聖誕節,原因跟中國人的冬至有關。冬至是日最短夜最長的日子,往後的日子,日光會愈來愈長,黑暗會愈來愈短,訂定冬至日後一天為聖誕日,其實有重大象徵意義。冬至日原則上是十二月廿二日,但因為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即今天的西曆)的一年其實短了四分一日,每逢閏年會補加一日修正,導至冬至日有時會提早或延後一天,耶穌出生的晚上不可以是冬至夜,所以便順理成章地被『安排』在十二月廿四日了。

而另一個疑案是俄羅斯人的聖誕節要遲兩個星期,這又是曆法的計算問題。在公元 1582 年前,西方人採用的是儒略曆(Julian Calendar),當儒略曆運作了千多年後,羅馬教廷發現日期計算有嚴重偏差,發覺時已跟實際偏差十日,往後還會每一百年偏差一日。羅馬教廷即時重新修訂新曆法 — 格里曆,並把日子推後十日。但因為政治原因,羅馬教廷和東正教廷不咬弦,東正教並無即時採納格里曆,所以東正教今天的聖誕節比西方國家要遲約十四日。

439

原文連結:http://www.cchu.com/?p=2080
User avatar
韋信
Posts: 1960
Joined: Thu Oct 23, 2014 10:54 pm
Location: 唔比著黃衫踢波既球場
Contact: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每周更新)〔三月三十日更新〕

Post by 韋信 »

休息左一段頗長時間,睇下今次寫到幾多篇 :D

+++++++++++++++++++

鰲洋甘瀑與西貢的關係

上回在《西貢與屯門:東與西的微妙關係》中提及,古時海上經商必須由廣州府辦理,商船必須停泊在新界東面西貢一帶水域,主要原因是香港西面珠江口一帶屬軍事禁區,未經許可,商船不得停泊。然而,有一個值得考究的問題,為什麼商船選擇在西貢停泊,而非東岸其他沿海地方(例如大埔或九龍)或港島南部?原因或許和傳說中的『鰲洋甘瀑』有關。

話說《新安縣誌》在香港開埠前曾記載新安縣(即今日深圳及香港一帶)有八處美景,稱為『新安八境』1,鰲洋甘瀑便是其中之一。

《新安縣誌》載:「鰲洋甘瀑在七都大洋中,有石高十丈,四面鹹潮,中有甘泉飛瀑,若自天而下。」又曰:「獨鰲洋在城南二百里,左為佛堂門,右為急水門。」

鰲洋甘瀑是沿海的淡水瀑布,《新安縣誌》形容為『甘泉』,意謂泉水清甜可口,由此推論,西方來的商船必然會到鰲洋甘瀑取水。而在《新安縣誌》的香港地圖上,『獨鰲洋』(即鰲洋甘瀑所在之處)旁畫了一條小船,意謂獨鰲洋乃船隻停泊的熱門的地方。後來獨鰲洋的瀑布原因不明地消失了,現在已經很難考究當時鰲洋甘瀑的所在地,唯一線索是靠《新安縣誌》裡的地圖記錄,但古時候的測量技術不及西方,《新安縣誌》所標示的位置不十分準確,所以獨鰲洋的正確位置一直都有爭論。

雖然坊間對鰲洋甘瀑的位置有不同見解,較多人說是今日華富村的瀑布灣,但個人認為在西貢的糧船洲的機會較大2,原因是獨鰲洋在《新安縣誌》的香港地圖上位於桔澳、塔門及東平洲之下,加上『左為佛堂門』,位置跟今天的糧船灣十分吻合,只是『右為急水門』跟《新》的地圖不符,未知是否另有所指。然而,單是糧船灣(舊稱糧船灣洲)這個名稱便足以令人細味 --『糧船』者船之糧也,航海所需的『糧』除食物外,便是食水,所以糧船灣在字面上已經說明那裡是古時的船泊補給所。在糧船灣左面的是佛堂門,據《新安縣志》卷四山水略記載,佛堂門有宋度宗咸淳 2 年(公元 1266 年)石刻碑文『碇齒灣古之稅關,今廢,基址尤存』,可見在宋以前曾經在此設關收稅,足以證明西貢海曾經是外來船隻往來的水道3。

港英政府在七十年代興建萬宜水庫,糧船灣洲被連成為西貢一部分,但在水庫興建之前,糧船灣洲其實是一個碩大的島嶼,與西貢夾著一條幼小的海峽,稱作『官門水道』,那其實是水上人『乾門』的意思,原因是那條水道的水很少,退潮時水道中段只有半米水深,並不是適合大船航行的地方3。但在 1971 年萬宜水庫東壩剛竣工時,工人在原官門水道發現了明朝沉船4,這引起了香港掌故學者的興趣,究竟這艘龐大的明朝商船跑去那狹小的『乾門』幹什麼?梁濤先生(筆名魯言)認為那裡是鰲洋甘瀑所在的證據,朱維德先生則認為那艘明朝商船只是『誤入官門』。無論如何,這足以證明萬宜水庫一帶,在明清時代確實是商船往來頻繁的水域。
  1. 新安八境. 百度百科
  2. 萬宜水庫發現古沉船與「鰲洋甘瀑」 (香港掌故). 魯言. 廣角鏡. Vol. 1977 No. 59 (1977 Aug) / 另收錄於:魯言. (1977). 香港掌故(第二集). 香港: 廣角鏡.
  3. 古代的香港. 元邦建. (1988). 香港史略. 香港: 中流出版社.
  4. 爛泥變萬宜 -- 官門話舊. 朱維德. (1998). 香港歷史名勝. 香港: 明報.
  5. 萬宜水庫下的明代古船

《新安縣誌》的香港地圖,圖中標示『獨鰲洋』,即鰲洋甘瀑所在。
l1000649.jpg
萬宜水庫東壩,建壩以前是官門水道的入口。

456

原文連結:http://www.cchu.com/?p=2545
You do not have the required permissions to view the files attached to this post.
Last edited by 韋信 on Tue Apr 05, 2016 3:03 pm, edited 1 time in total.
User avatar
trytrysin
Posts: 1700
Joined: Wed Oct 29, 2014 10:30 am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每周更新)〔三月三十日更新〕

Post by trytrysin »

^:)^ ^:)^ ^:)^
User avatar
v234567
Posts: 730
Joined: Thu Oct 30, 2014 1:15 am
Location: 山卡啦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每周更新)〔三月三十日更新〕

Post by v234567 »

究竟這艘龐大的明朝商船跑去那狹小的『乾門』幹什麼?
去洗頭 :-?
Image
User avatar
韋信
Posts: 1960
Joined: Thu Oct 23, 2014 10:54 pm
Location: 唔比著黃衫踢波既球場
Contact: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每周更新)〔四月五日更新〕

Post by 韋信 »

瀑布灣與鴉片戰爭

上回說到鰲洋甘瀑理應位於糧船灣及萬宜水庫一帶(見《鰲洋甘瀑與西貢的關係》),但大多數人則認為在香港仔華富村腳下的瀑布灣。然而,根據《新安縣誌》的香港地圖記錄,鰲洋甘瀑跟赤柱及紅香爐(銅鑼灣)等港島地標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個人認為鰲洋甘瀑不應在香港仔。

最先提及鰲洋甘瀑在香港島的是著名學者許地山先生,在其 1940 年著作《香港與九龍租借地史地探略》中提及鰲洋甘瀑的位置相信就是香港島。同一時期,香港亦流傳『香港八景』,與新安八景分庭抗禮(原因新安八景只有鰲洋甘瀑及杯渡禪蹤在香港)。香港八景當中的扶林飛瀑就是香港仔的瀑布灣,理所當然地,大家便把鰲洋甘瀑及扶林飛瀑連上等號。而瀑布灣亦曾是西方商船東來汲水的熱門之地,合乎鰲洋甘瀑的條件。

然而,個人認為鰲洋甘瀑和瀑布灣其實是兩處位置不同、甚至時空不同的地點。鰲洋甘瀑最早出現在康熙版的《新安縣誌》,而同時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亦曾有提及,兩書出版年份約在 1670 年左右。然而,當時正值遷界令,清廷強制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1,違抗遷界令是殺頭大罪,更遑論南來遊覽鰲洋甘瀑,所以其實際出現年份應該再要推前起碼五十年至一百年。如果計算糧船灣州一帶水道最早的使用記錄,甚至可以追遡至宋朝2。

相比之下,英國人要到清朝道光年間才開始停泊在香港一帶水域。瀑布灣最早的記錄是 1748 年英國人 George Anson 的 《Voyage Around the World》,而最早的瀑布灣畫像是 1817 年 William Harvell 的《The Waterfall, at Hong Cong》3。鰲洋甘瀑與扶林飛瀑,兩者其實相差逾二百年。

其實早在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已經開通了跟中國的貿易海路,當時西方船隻停泊在黃埔古港4(不是香港的黃埔船塢),而葡萄牙人又在澳門建立了立腳點。當時林則徐的奏摺提到澳門說:

『查各國夷商來粵,貿易貨船俱進黃埔,而坐莊商夥多僦居澳門,探行市, 清賑目固在此,而操奇贏,通詭秘亦在此,是澳門實為總匯之區。』5

所有商船都會直接駛到黃埔古港,但不合法的勾當(例如鴉片)則落腳在澳門,伺機走私入中國,所以在十八世紀以前,英國人不會到香港汲水停泊。後來因為英國人大量傾銷鴉片到中國,清政府頒下一系列禁煙旨令,林則徐搜查鴉片一直搜到澳門的煙館,除了禁止洋人售賣鴉片及禁止英國人經商外,甚至禁止英國人登岸,也禁止葡萄牙人在澳門收留英國人。英國商船唯有駛到珠江口的伶仃洋停泊(大約在香港島以南的水域),以躉船在公海進行鴉片交易,所以英國商船到瀑布灣汲水,應該是禁煙以後的事了。

故事發展下去,英國人為了強行打通與中國的鴉片貿易,開始對香港虎視耽耽,務求建立一個像澳門一樣的落腳點。英國人從印度調動海軍炮轟廣州及沿海城巿,逼令清政府就範,那就是大家所熟識的鴉片戰爭的前奏了。

1. https://zh.wikipedia.org/zh-hk/"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遷界令
2. 見《鰲洋甘瀑與西貢的關係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terfall_Bay,_Hong_Kong"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4. http://baike.baidu.com/view/94995.htm"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5.《林則徐巡視澳門經過》. 香港的失落. 葉靈鳳著. 1970年初版


“The Waterfall, at Hong Cong.” by William Harvell, WaterFall at Aberdeen, 1817


今天的瀑布灣

457

原文網址:http://www.cchu.com/?p=2583
User avatar
nomed
Posts: 546
Joined: Tue Oct 28, 2014 9:10 pm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每周更新)〔三月三十日更新〕

Post by nomed »

韋信 wrote: 休息左一段頗長時間,睇下今次寫到幾多篇 :D

+++++++++++++++++++

鰲洋甘瀑與西貢的關係

上回在《西貢與屯門:東與西的微妙關係》中提及,古時海上經商必須由廣州府辦理,商船必須停泊在新界東面西貢一帶水域,主要原因是香港西面珠江口一帶屬軍事禁區,未經許可,商船不得停泊。然而,有一個值得考究的問題,為什麼商船選擇在西貢停泊,而非東岸其他沿海地方(例如大埔或九龍)或港島南部?原因或許和傳說中的『鰲洋甘瀑』有關。

話說《新安縣誌》在香港開埠前曾記載新安縣(即今日深圳及香港一帶)有八處美景,稱為『新安八境』1,鰲洋甘瀑便是其中之一。

《新安縣誌》載:「鰲洋甘瀑在七都大洋中,有石高十丈,四面鹹潮,中有甘泉飛瀑,若自天而下。」又曰:「獨鰲洋在城南二百里,左為佛堂門,右為急水門。」

鰲洋甘瀑是沿海的淡水瀑布,《新安縣誌》形容為『甘泉』,意謂泉水清甜可口,由此推論,西方來的商船必然會到鰲洋甘瀑取水。而在《新安縣誌》的香港地圖上,『獨鰲洋』(即鰲洋甘瀑所在之處)旁畫了一條小船,意謂獨鰲洋乃船隻停泊的熱門的地方。後來獨鰲洋的瀑布原因不明地消失了,現在已經很難考究當時鰲洋甘瀑的所在地,唯一線索是靠《新安縣誌》裡的地圖記錄,但古時候的測量技術不及西方,《新安縣誌》所標示的位置不十分準確,所以獨鰲洋的正確位置一直都有爭論。

雖然坊間對鰲洋甘瀑的位置有不同見解,較多人說是今日華富村的瀑布灣,但個人認為在西貢的糧船洲的機會較大2,原因是獨鰲洋在《新安縣誌》的香港地圖上位於桔澳、塔門及東平洲之下,加上『左為佛堂門』,位置跟今天的糧船灣十分吻合,只是『右為急水門』跟《新》的地圖不符,未知是否另有所指。然而,單是糧船灣(舊稱糧船灣洲)這個名稱便足以令人細味 --『糧船』者船之糧也,航海所需的『糧』除食物外,便是食水,所以糧船灣在字面上已經說明那裡是古時的船泊補給所。在糧船灣左面的是佛堂門,據《新安縣志》卷四山水略記載,佛堂門有宋度宗咸淳 2 年(公元 1266 年)石刻碑文『碇齒灣古之稅關,今廢,基址尤存』,可見在宋以前曾經在此設關收稅,足以證明西貢海曾經是外來船隻往來的水道3。

港英政府在七十年代興建萬宜水庫,糧船灣洲被連成為西貢一部分,但在水庫興建之前,糧船灣洲其實是一個碩大的島嶼,與西貢夾著一條幼小的海峽,稱作『官門水道』,那其實是水上人『乾門』的意思,原因是那條水道的水很少,退潮時水道中段只有半米水深,並不是適合大船航行的地方3。但在 1971 年萬宜水庫東壩剛竣工時,工人在原官門水道發現了明朝沉船4,這引起了香港掌故學者的興趣,究竟這艘龐大的明朝商船跑去那狹小的『乾門』幹什麼?梁濤先生(筆名魯言)認為那裡是鰲洋甘瀑所在的證據,朱維德先生則認為那艘明朝商船只是『誤入官門』。無論如何,這足以證明萬宜水庫一帶,在明清時代確實是商船往來頻繁的水域。
  1. 新安八境. 百度百科
  2. 萬宜水庫發現古沉船與「鰲洋甘瀑」 (香港掌故). 魯言. 廣角鏡. Vol. 1977 No. 59 (1977 Aug) / 另收錄於:魯言. (1977). 香港掌故(第二集). 香港: 廣角鏡.
  3. 古代的香港. 元邦建. (1988). 香港史略. 香港: 中流出版社.
  4. 爛泥變萬宜 -- 官門話舊. 朱維德. (1998). 香港歷史名勝. 香港: 明報.
  5. 萬宜水庫下的明代古船

《新安縣誌》的香港地圖,圖中標示『獨鰲洋』,即鰲洋甘瀑所在。
l1000649.jpg
萬宜水庫東壩,建壩以前是官門水道的入口。

456

原文連結:http://www.cchu.com/?p=2545
^:)^ ^:)^ ^:)^ ^:)^
User avatar
alexchrome
Posts: 1636
Joined: Tue Oct 28, 2014 3:56 pm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每周更新)〔三月三十日更新〕

Post by alexchrome »

:p =(( :-* :ymblushing: :x :-\ :-o
Image
User avatar
韋信
Posts: 1960
Joined: Thu Oct 23, 2014 10:54 pm
Location: 唔比著黃衫踢波既球場
Contact:

Re: 自家製本土源考手記(每周更新)〔四月廿七日更新〕

Post by 韋信 »

『新』的啟示

在《港鐵路線圖趣談》裡曾經提及一件事:
為什麼『深』、『水』的譯音要加上 h?本來『深』譯作 Sum 不是很好嗎?卻沒來頭被寫成了 Shum。相同譯法在上水 (Sheung Shui) 及沙田 (Sha Tin) 等地方也出現,但黄大仙的『仙』卻是 Sin,而不是 Shin。這個原因沒有可靠的典故,但有學者認為從前的居民讀 s 音都漏風,所以都要加上 h 音。
這個論點一直只能夠維持在假設階段,得不到證實,因為在留聲機發明以前,遠古的發音不可能被記錄下來。

然而,早前因公務到了神戶一敞,因為酒店就在新神戶站旁邊,每天無論乘搭地鐵或高鐵(JR)都會聽到廣播說『已抵達新神戶站』。當中日本語新神戶的『新』,正正就是帶『h』的『Shin』,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新大阪站,同樣讀作『Shin Osaka』。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 Shin 其實是源自古漢語,也就是說從前我們的祖先讀『新』的時候,的確帶『sh』讀音。

日語的漢字讀音和今天的粵語屬同一源頭,都是源於魏晉南北朝時南朝人的口音1,所以許多日本漢字發音都跟粵語十分相似。然而,今天粵語的『sh』讀音已經退化了,只有在地方譯名中略見端倪。情況就像今天年輕人的懶音習慣一樣,『國』 (gwok2)往往讀成『角』(gok2),或者『過』(gwo3)讀成『個』(go3),當中的 w 讀音,相信將來也會消失。

曾經有學者提出,當語言離開了本土之後,傳統的語音反而會在外地被保存下來,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粵語,今天大部分的粵語發音仍然可以依據《廣韻》拼音,而《廣韻》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隋唐年間。另一個例子是英語,原來美式英語比英式英語還要古舊,美國喬治亞州大學的語言學家 John Algeo 曾說:
Present-day British is no closer to that earlier form than present-day American is. Indeed, in some ways present-day American is more conservative, that is, closer to the common original standard than is present-day British. 2
大意是說,現今英式英語不會比美式英語更接近古英語,相反許多美式英語語調顯得更加古舊,並保存了最古老的英語發音。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日本汉字
2. Americans are Ruining English

458



原文網址:http://www.cchu.com/?p=2638
Post Reply